林源就是一厨子,他想到的方法就是做饭。
也不能说是做饭,而是做军粮,为以后的志愿军改良战场伙食。
他前世可是对电影里面志愿军战士,啃着冻的邦邦硬的土豆,心疼不已。
那冻的跟石头蛋子一样的土豆,战士们根本啃不动,基本上都是用身体的温度,一点点的软化,才能啃的动。
再说了,朝国零下几十度的天气,在吃这些冰冷的食物,谁家好人能扛得住。
除了土豆就是炒面。
那炒面就更别提了。
作为第一代军粮,在中华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炒面。
这种炒面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炒面条,而是用小麦、大豆、高粱等粗粮磨成粉,在大铁锅里翻炒至熟。
作为专业厨子的林源,以前研究过这些东西。
制作流程他大概也知道,大致如下:
原料准备:选取小麦、大豆、高粱等粗粮作为主要原料。
磨粉:使用石磨或其他传统工具将粗粮磨成粉状。
翻炒:将磨好的粉在大铁锅中持续翻炒,直至完全熟透,形成易于保存和携带的干粮。
包装:炒熟的粉状干粮通常会被装入布袋或其他容器中,供战士们携带。
这种炒面具有保质期长、便于携带和食用的特点,成为当时志愿军战士们的重要单兵口粮。
然而,由于炒面营养单一,长期食用容易导致维生素缺乏症等问题。
因此,在后来的军用食品发展中,人们不断研发出更加营养均衡、口感更好的单兵口粮。
但是炒面作为第一代军粮,在中华军用食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林源除了是一个厨子,还是一位户外爱好者,所以他对大部分的军粮都有一定的研究。
所以他才想着去改进军粮。
现在还没有到后世各种各样的军粮泛滥的程度,像鹰酱自己小日子,他们部队的伙食,还是靠着炊事员或者吃罐头,饼干这些。
针对朝国的环境,让战士们吃炒面,或者土豆,肯定会造成非战斗损失。
经过袁恒的一番劝说,他也消了去参军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