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的设计图,心里有了底。
…………
第二天一早,李明远就转战到推进剂研发。
这是火箭炮的核心,也是最难攻克的技术壁垒。
传统黑火药不稳定,易受潮,不适合大规模储存。李明远在系统小世界里调配着各种化学原料,必须找到替代方案。
系统知识库给出了几种可能的配方,但都不适合当前的工业条件。
李明远思索片刻,突然灵光一闪:硝化棉加石蜡的混合推进剂!
这种配方在后世已经很普遍,但在五十年代却是革命性的创新。李明远迅速调整配比——硝化棉65,石蜡30,添加剂5。
理论上可行,开始模拟实验。虚拟实验室里,一小块混合推进剂被点燃,燃烧平稳,几乎没有黑烟,推力曲线平滑得令人惊叹。
李明远兴奋地调整着配方,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所有数据,寻找最佳平衡点。
三十多次实验后,他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完美!储存稳定性提高了300,可以安全保存六个月不变质。李明远将配方详细记录下来,
最关键的是,这些原料都能在国内获得,不需要进口。
推进剂配方敲定后,李明远转向火箭弹的设计。
弹体采用轻量化处理,尾翼使用折叠式设计,既节省空间又提高飞行稳定性。
弹头设计要简单实用。李明远思索片刻,决定设计三种不同类型——杀伤型、燃烧型和烟雾型,适应不同作战需求,最重要的是标准化接口,让战场上能够快速更换弹头。
第三天,李明远开始设计机动发射平台。
理想状态下,喀秋莎应该安装在卡车上,但考虑到当前的工业条件和战场环境,他别出心裁地想到了一个替代方案。
改造马车底盘!李明远的点子看似疯狂,实则非常适合当下情况,马匹机动性好,不需要汽油,维护简单,在山地和丘陵地带比汽车还灵活。
普通马车底盘显然无法承受火箭发射时的后坐力,李明远设计了一套简易液压支撑系统,四根支撑腿在发射前自动展开,将整个平台稳固地锚定在地面上。
转向机构也要加强。李明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