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末成饿殍 > 第125章 蒙古鞑子入寇(1/3)
    崇祯三年十二月,塞北的河套地区仿若被严寒封印的地狱,狂风似刀,肆意刮割着大地。连年干旱致使牧草如败絮般凋零,牲畜大批饿死,鄂尔多斯部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部落首领图鲁姆,这个生性残暴且贪婪的人,为解部落困境,召集了三千精壮骑兵,决意南下大明边境,以“打草谷”之名行劫掠之实。

    他们将目标锁定在延安府保安县(今志丹县)附近的长城防线。此地的长城虽历经多次修缮,但明朝国力式微,边防兵力捉襟见肘,防御体系千疮百孔。

    蒙古骑兵如乌云蔽日般,气势汹汹地压向白羊隘。白羊隘两侧山峰陡峭,中间通道蜿蜒,是长城防御的关键节点,然而此时驻守的明军不过寥寥数十人,且因长期粮饷不足,个个面黄肌瘦、体力匮乏。

    图鲁姆骑在高大的战马上,眼中闪烁着嗜血的光芒,大手一挥,恶狠狠地吼道:“进攻!” 蒙古骑兵们如饿狼般嚎叫着冲向关隘,手中长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马蹄声如闷雷般震得大地颤抖。

    关隘上的明军士卒们见势不妙,百户崔博神色凝重,当机立断,大声下令:“快,先点烽火报信!” 两名士卒迅速奔向烽火台。在明代的烽火传递体系中,以烟炮组合传递敌军人数信息。一烟一炮代表来敌百人左右,若来敌上千,则以三烟三炮为一组信号,通过重复次数区分具体人数。面对这约三千人的蒙古骑兵,需将三烟三炮的信号重复三次。同时,笔直升起的烟柱表示敌人正面进攻,烟柱若断断续续,则代表敌军行动诡异。两名士卒手忙脚乱地添加柴草、调整通风口,点燃特制发炮火药,确保信号准确发出。

    随着白羊隘烽火台上三烟三炮的信号连续三次升起,滚滚浓烟裹挟着火药的刺鼻气味直冲云霄,沉闷的炮声在山谷间回荡。周边相邻的烽火台守军看到这紧急信号,瞬间紧张起来。

    距离白羊隘最近的柳树墩烽火台,值守的明军小旗立刻大声呼喝:“白羊隘有警,是三千敌骑正面来袭,快,照规矩传讯!” 士卒们不敢有丝毫耽搁,迅速在烽火台上忙碌起来。柴草被点燃,滚滚浓烟伴随着三声炮响冲天而起,向更远处传递着敌情。紧接着,鹰嘴崖烽火台、虎头梁烽火台……沿线的烽火台如同被点燃的链条,一个接一个地燃起狼烟、放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