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事务全国峰会,终于定档。
这场由教育部、民政部与青年发展联合组织联合主办的年度盛会,一向被誉为“青年政策风向标”。
名单公布那天,宗家控制的三大媒体平台在第一时间抢发通稿:
【沈逸辰未入主表,联盟核心改为轮值结构】
【青创联盟“去中心化”改革初显成效,沈逸辰影响力或将被结构性稀释】
字里行间,尽是“沈逸辰失势”的暗示。
但他们不知道——名单公布的十分钟后,另一份文件正以更快速度出现在全国二十多所顶级高校的行政办公系统内:
青创联盟20校联合公函
建议设立“青年议题顾问席”,推荐人选:沈逸辰。
理由:联盟实际影响力无法被现有评估体系衡量,需开设“非职务观察性顾问”一职,以维持青年政策逻辑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签字高校包括:
北岳大学
东南理工
江南财经
西域交大
京城传媒
石城高校集群全体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发推荐”。
而这份联署公函,通过联盟技术团队的“实时议程预推通道”,于当晚成功提交至主办方数据库。
而就在教育部尚未作出回应时,舆论已先一步爆燃。
我支持沈逸辰出席青年峰会
没有沈逸辰的峰会是不完整的
谁怕他上桌?你猜?
三个话题登上热搜,24小时内浏览量破亿!
一位来自东南理工的学生代表在知乎撰写长文:
“沈逸辰的价值,不是某一项政策成果,也不是某一张行政职位。”
“而是——他作为青年代言人的存在方式本身。”
“我们要的是他坐在那里,让那些人知道:他们不能随便写我们的人生。”
宗家高层本以为联署只是个“小场子造反”,直到京圈四所“传统附属高校”中两所也签下姓名——
他们,慌了。
宗家私下施压主办方,要求“维持主议席制度平衡”,但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