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没有公开反驳,也没有在联盟内部发起任何投票或者动议提案。
反倒在“青创舆情引导群”中发了一条简单通知:
“接下来两周,我会离开总部。”
“这场战,我们不在顶层打。”
随后,他带着小团队启程,正式启动预谋已久的——
“千所高校青年议事会”计划。
……
第一站,江南大学。
他没有惊动校方,也没有接受媒体采访,只是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阶梯教室内,坐在最后一排。
教室内,二十多位学生围坐成圈。
他们来自不同学院,有人是程序社团成员,有人是学生会干事,有人是退社后的边缘青年。
沈逸辰递给他们一张纸:
上面只有两句话:
“你们想自己做决定吗?”
“我可以教你们,如何建立一个‘你们的系统’。”
……
第二站,川西理工。
他带队前往一处老旧教学楼,召集起十位曾因成绩落后被放弃参评“创新奖项”的学生。
“别再等联盟给你平台。”
“你们可以自己搭一个。”
“你不需要成为‘体系中的a类’,你可以是你们圈层中的‘核心节点’。”
……
一个星期之内,他走遍七所高校,架构起七组“青年自治议会模型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三大特征:
不接入青创主系统
不依附任何官方平台
所有议题发起、资源调配、协商机制完全由学生自主协定
而他,仅作为模型构建者,提供基础流程、程序逻辑与问题预判建议。
这一策略极其克制。
他没有试图“保住联盟权力”。
他选择——分散权力,让所有人学会建立自己的联盟。
……
与此同时,全网高频出现一个新口号:
“青年不是备案系统。”
从高校论坛、到社交平台、再到街头喷绘,八个字的标语被刷满屏:
【我们不是归档项,我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