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的产量情况做个登记,等缴税的时候就是按这个产量的十税一来缴税的。
称量的时候还要叫上村里识数的一些年轻男子一起帮忙,同时也能起到一些震慑的作用,避免有些人家为了少缴税偷藏粮食。
一大早天刚微微亮,村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从村头的第一家开始,里正一群人到的时候,大顺家已经把稻谷用布袋装好整齐的码在一起了。
后面还跟着一群爱凑热闹村民。
“小子来啦,快请进吧”
说话的是大顺的爷爷,按他七十多的年龄喊里正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为小子倒也不算冒犯。
大顺爷爷也是村里少有的高年龄之一。
“大爷,那咱们就开始吧。”
说着里正让两个年轻小伙抬起超大号的杆秤,再用上面的钩子勾住布袋的口,开始称量。
“九十八斤,下一袋”
“九十九斤,下一袋”
…
“最后半袋,五十八斤,大爷,今年收成不错呀,一共得了一千九百多斤呢,缴了税还能卖掉一些,看来今天一来就是个开门红呢。”
“刘老爷子不愧是种田的老把式,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刘老爷子坐镇,大顺家收成也不差呢。”
“谁说不是呢,我家才有大顺家的一半多,看来只够自家吃呢。”
“我家也差不多,唉,看明年能不能好些。”
这家好了,里正做好了记录,马不停蹄的赶往下一家。
等到苏家的时候正是午饭时间,家人苏家人正在吃午饭。
看到里正一行人,热情的招呼一起吃饭。
早上苏老爷子也估计今天里正他们今天一天应该都没时间吃饭,所以早上煮米的时候,多下了点米,如果刚好遇上了,就叫着一起吃顿饭,这不就赶上了么。
“不了叔,今天时间紧,还是先做正事要紧。”
里正推辞着,虽然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
“行了,人是铁,饭是钢,不把肚子吃饱哪有力气做事。既然叫我一声叔,就按我的话来。”
苏老爷子不给里正说二话的机会,直接把人拉到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