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并非所有学子都能欣然接受这些全新知识。
有部分思想较为传统、保守的学子,内心的抵触情绪愈发强烈。
他们觉得这些知识违背了祖宗传承下来的观念,是蛊惑人心的歪门邪道。
其中一位学子义愤填膺地说:“这些洋人讲的东西,简直荒谬至极!什么负数、美洲文明、电的力量,全然是离经叛道之语,我们怎能学这些无用且有害的东西!”
于是,他们联名向杨名时提交了退出培训的申请。
杨名时得知此事后,赶忙将这些学子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劝道。
“诸位学子,我理解你们心中的困惑与担忧,此次西学培训,实是为了我大清的长远发展。
这些知识虽与传统不同,却能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广阔,学到西方的长处。
若因一时的难以接受便放弃,实在可惜啊。”
但无论杨名时如何苦口婆心,仍有部分学子心意已决,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杨名时只能让之前未被选中学子进行替补,确保培训能顺利进行。
而那些选择留下的学子,在这场知识的洗礼中继续探索前行。
在传教士悉心授课、学子们沉浸于知识海洋之际,朝堂之上因年号一事爆发了激烈的争辩。
满族大臣们率先呈上他们精心挑选的多个年号,除了“乾隆”,还有诸如“天佑”“隆盛”等,这些年号从满语词汇中汲取灵感,寓意皆为上天庇佑、国势昌盛,饱含着满族对新朝的美好祈愿。
他们纷纷进言,强调这些年号与满族文化紧密相连,是对民族传统的尊崇与延续,定能为大清带来好运与繁荣。
而汉臣们也不甘示弱,提出一系列富含汉文化底蕴的年号。
“乾元”,“乾”象征着天,“元”有元始、开端、大之意,寓意新朝乃是天下之始,如天之宏大,将开启一个全新的盛世。
“昭明”,“昭”有光明、显着之意,“明”即明亮,象征着新朝政治清明、光明磊落,能将圣德彰显于天下。
“熙盛”,“熙”有光明、和乐、兴盛之意 ,“盛”表示繁荣、强大,寓意新朝和乐安康、繁荣昌盛。
他们引经据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