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然接着说:“还要考虑植物与冰川环境的协同作用,借助植物调节局部气候。” 陈风提出:“不妨模仿戴森球的原理,用网状结构包围冰川,吸收热量和温室气体,同时让植物参与其中,将这些吸收的能量和气体储存起来。” 大家各抒己见,逐渐确定了治理方案,决定培育适合冰川地貌环境的特殊植物,并构建冰川保护网,开启拯救冰川退缩区的艰难征程。
他们对现有的植物进行了针对性培育。
吴度将碧氧灵羽草改良为 “冰川净氧草”,使其在高寒环境下依然能凭借纤细且如羽毛般轻盈的叶片,通过大量微小气孔高效吸收冰川周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释放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新氧气,为冰川生态提供纯净的空气环境。
赵洋把润水凝晶荷培育成 “寒晶凝露荷”,淡蓝色宽大厚实的叶片不仅能在特制水培容器中生长,花瓣更可凝聚出晶莹剔透且具自净化能力的冰粒,根部如细密滤网深入地下,净化并汇聚冰川融水,保障水资源的清洁与循环。
陈风把炎寒御磁藤培育为 “寒能聚热藤”,银灰色的藤蔓表面电流更稳定,能散发出柔和且适应低温环境的光芒。它不仅可依环境温度自动调节自身温度,还能高效吸收冰川周边多余的热量,调节局部温度,其藤蔓将作为支撑整个冰川保护网的网丝,坚韧而稳定。
苏然把馥香盈穗黍培育成 “寒蕴聚能黍”,麦穗依旧丰硕饱满,五彩光泽更甚。麦秆粗壮坚韧,根系在冰川周边贫瘠土壤中扎根更深更广。它不仅能快速生长提供充足食物,还能大量储存热量与冰川周边土壤中的珍稀元素,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与养分支持。
周凯把磐岩棘盾樟培育成 “寒岩固冰樟”,树干更加粗壮,树皮坚硬似金属,深灰色的外表闪烁着更耀眼的金属光泽。树枝如钢铁般伸展,树叶菱形厚实如护盾,可提供坚固建材,在冰川对应地点作为支撑点,稳固支撑整个冰川保护网。
清晨,微弱的阳光艰难地穿透厚重阴霾,洒在冰川退缩区这片荒芜的大地上。五人带着精心培育的植物幼苗、建造材料和工具,迎着凛冽的寒风,毅然踏入这片冰冷世界。
周凯扛着一捆 “寒岩固冰樟” 树苗,在崎岖的冰面上艰难前行,大声喊道:“这树苗可得顶住这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