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云在一旁耐心地引导着:“思年,你感受这脉象,紊乱且虚弱,如同风中残烛,这是气血大亏、经脉失养的表现。”江思年微微点头,努力捕捉着那微弱而紊乱的脉动,心中对医道的理解又深了几分。
回到书房后,孟津云展开纸笔,先将迟苏安的病情详细记录了下来。他的笔触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一份责任。然后开始做针对性的治疗医案,他深知,对于迟苏安这样复杂的病情,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在针灸方面,孟津云打算先取关元穴。此穴乃人体元气汇聚之处,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他先用烈酒进行消毒,那烈酒的辛辣气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为这严肃的治疗增添了几分庄重。手持银针,手法娴熟而稳健,用银针直刺1 - 15寸,施予补法,每一下刺入都带着医者的专注,可培补元气,温养气血。接着是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同样直刺1 - 15寸,以补法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那灵动的针法仿佛在与穴位对话,唤醒沉睡的生机。还有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直刺1 - 2寸,采用提插补法,能调理脾胃,生化气血。这几个穴位相互配合,如同精密的齿轮,可逐渐修复迟苏安受损的气血。
汤药的方子,孟津云斟酌许久才会去写,蘸了蘸砚台里的墨,那墨香在空气中缓缓散开,仿佛是智慧的芬芳。提笔写下:人参15克(大补元气,补脾益肺);黄芪30克,(补气固表,托毒生肌);当归20克,(补血活血);熟地黄25克,(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白芍15克,(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川芎10克,(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茯苓15克,(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白术15克,(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炙甘草6克,调和诸药。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期望这一碗碗汤药能成为迟苏安康复的助力。孟津云在写每一味药材时,都在心中默默思索着它们之间的配伍与协同作用,仿佛在构建一座稳固的健康堡垒。
至于药浴,孟津云准备用艾叶30克,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红花20克,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透骨草30克,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伸筋草30克,祛风散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