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中‘势’可借何物喻之?”

    “我们都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但是唯有岘弟答上来了。”

    “他说:子曰:君子不器。”

    “故……故,真势在民心向背,非仅兵戈尔!”

    是的!

    真势在民心向背,非仅兵戈尔!

    此话,宛如惊雷,让在场无数读书人心头巨震。

    而裴坚、庄瑾,裴氏族学的学子们,和吴清澜一起,纷纷看向崔岘,眼含激动、期盼。

    今‘兵戈’当前。

    ‘民心’已聚。

    那,‘势’呢?

    势在《悯农》。

    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崔岘看向赵志,冷笑道:“赵志,你要证据,是吧?好,你且看着,听着!你以势压人,欺负百姓有口难言,无法同你辩驳。”

    “但你错了,因为这天下,有的是读书人,有的是文心脊梁,笔墨风骨!”

    “眼前这老婆婆,遭受你骇人磋磨,却无法向你讨个公道。但我不是,我读过书,我知道该怎么开口。”

    “她不会说,我来教她同你说。”

    说罢。

    在赵志不屑的注视下。

    崔岘攥住那老妪的手,低头过去,轻声说了什么。

    那老妪听在耳中,浑身一震,整个人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什么是诗呢?

    辞藻华丽,大气磅礴,是为诗。

    妇孺皆懂,直指人心,也是诗!

    那老妪没读过书,但却听懂了崔岘让她说的话。

    于是,这位从未开蒙的老妪抹干净眼泪,颤声看向赵志:“赵志!这孩子刚刚作了两首诗,我虽大字不识,但我听懂了。”

    “所以,我想来问问你,你是否能听得懂。”

    “这两首诗的名字,叫做《悯农》。”

    什么?

    作诗了?

    当场作诗?

    听闻这话,在场无数人纷纷竖起耳朵。

    老妪没读过书,记性也不好,于是崔岘低声说一句,她复述一句。

    便见那老妪声音凄厉,字字泣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