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落医疗技艺的持续发展中,老人又把心思放在了伤口缝合工具的制作上。
老人寻觅到一种质地坚硬且具有一定韧性的兽骨,这种兽骨在部落日常的猎物残骸中较为常见,但需要精心挑选粗细合适的部分。他先将选中的兽骨切割成小段,每一段都大致符合他心中缝合针的长度。然后,便开始了精细的打磨工序。
老人坐在部落的角落,双腿盘起,将兽骨段置于一块平整的粗石之上。他手中紧握着一块更为细腻的磨刀石,开始沿着兽骨的一端,缓缓地磨出针尖。这是个极其考验耐心与技巧的过程,每一次打磨都要控制好力度与角度,稍有偏差就可能使针尖折断或形状不规则。老人眼神专注,呼吸平稳,一点一点地将兽骨的尖端磨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尖,那逐渐成形的针尖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仿佛是希望的锋芒。
针尖磨好后,老人又开始打磨针身。他要让针身尽量光滑,以便在缝合伤口时能够顺利地穿过皮肤和肌肉组织,减少伤者的痛苦。他用磨刀石从针身的一端慢慢滑向另一端,反复打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凸起或粗糙之处。随着打磨的深入,兽骨原本粗糙的表面渐渐变得光滑如镜,手指轻轻抚过,感受不到丝毫的阻滞。
为了便于缝合时引线,老人还在针尾处精心制作了一个小小的针眼。他用一根尖锐的细石针,在针尾处小心翼翼地钻刻出一个小孔。这个小孔既要足够大,能够让缝合线顺利穿过,又不能过大,以免影响针的整体强度。老人全神贯注,每一下钻刻都充满了谨慎与精准。
骨针磨好后,老人带着智人们来到桑树林,精心挑选那些生长健壮、树皮厚实的桑树。他们用石刀小心翼翼地割下一段段桑树枝条,确保不伤害桑树的根本,以维系这片桑林的生机与永续。
回到部落,老人开始耐心地处理桑树枝条。他先轻轻刮去桑树枝条的外皮,露出里面洁白且富含纤维的桑白皮。随后,将桑白皮浸泡在清澈的溪水中,让其充分吸收水分,变得柔软而易于加工。浸泡数日后,桑白皮已吸足了水分,老人将其取出,放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
他用石制的工具反复捶打桑白皮,每一次捶打都似在唤醒纤维的韧性与力量。随着捶打次数的增加,桑白皮逐渐被打散,纤维开始分离并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