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代,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吉林化工研究院他们一直在改进技术,可实验室里的成果很难变成大规模生产。就说现在,咱们国产碳纤维还在小规模试制阶段,性能跟人家进口的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陈新无奈地摇摇头。
李秀在一旁听得专注,忍不住插话:“为啥咱们自己做不出来,外国也不卖给咱们呢?”
“这就是技术封锁。”陈新皱着眉头解释,“日本、美国这些西方国家,对咱们实行严格的技术禁运,像生产碳纤维的关键设备高温碳化炉,还有高端产品,都限制出口,就是不想让咱们发展起来。”
陈牧拳头不自觉握紧,有些不服气:“那怎么办呢,一直这样被卡脖子吗?”
“以后国家肯定重视起来,希望‘九五’计划把碳纤维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加大投入。”陈新继续说道,“像吉林碳谷,90年就开始摸索原丝制备技术,不过咱们基础工业水平有限,精密机械加工、化工原料纯度都跟不上,产业化还是很难。”
基础工业水平的限制,如精密机械加工精度不足、化工原料纯度不够等问题,也影响着碳纤维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稳定性。碳纤维行业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包括材料科学、化工工程、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然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可能还不足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国际碳纤维市场竞争激烈,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企业在高端产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品牌和技术优势,国产碳纤维在国际市场上拓展份额面临较大压力。此外,国内市场对国产碳纤维的认知和接受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高端应用领域仍倾向于使用进口产品。
碳纤维生产过程复杂,设备投资大,原材料成本高,尽管随着产能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成本有所下降,但与传统材料相比,仍然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一些对成本敏感领域的应用推广。
陈牧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看来这国产化的路走得太不容易了,不过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一家人在温馨又略带严肃的氛围中结束了晚餐,陈牧心里暗暗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盼着有一天能用上国产的顶尖渔具。
几天后的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