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大臣们诧异道。
“假设一个月我们可以生产出500万匹纱巾,魏国只能生产出100万匹。市面上现在一匹纱巾500文,魏国得到新的纺纱机,价格降到300文一匹。而我们降到200文一匹。一匹纱巾的总成本在150文。我们一匹只赚50文,魏国一匹能赚150文。”
曹谦德连忙抢答:“可我们500万匹一共能赚两亿五千万文,魏国100万匹却只能赚一亿五千万文?”
“不,魏国赚不到那么多。”刘文静说道,“我们比魏国卖的便宜,魏国的100万匹,未必都卖得出去。”
赵禹说道:“这个逻辑就跟树上有十只鸟,你射一箭射中了一只鸟,还剩几只鸟一样。”
“倒也不是如此绝对。”李彦说道,“在初期,市面上还有大量的空白市场,魏国那一百万匹也能卖出去,这个阶段,是我们与魏国在瓜分市场的时候,井水不犯河水。但我们把产业快速搭建起来,必然逼迫魏国也是如此。双方会快速进入争夺市场的阶段。”
曹谦德说道:“臣明白了,到时候我们的优势是我们能在相同的时间产出更多,卖的更便宜。”
既然曹谦德这个整天浑水摸鱼的老家伙都明白了,那么其他人肯定也都明白了。
“陛下,其他的现在需要扩大生产吗?”陈凌问道。
“其他的先暂时不要动,先把纺织做好,在各州设立织造司。把这种新的纺纱机快速推进下去!苏州、常州、洪州都可能存在叛乱,先从荆州开始。荆州离秦州近,朕打算在秦州扩大榷场,增加与晋国的互市。”
“总之,朕就一个要求,今年朕要让京畿、荆州的丝绸价格降到600文!”
600文是一个什么水平?
其实也不算牛逼。
宋朝时期,一匹普通的丝绸大概在3000文。
但到了明朝天启年间,一匹普通的丝绸也就600文。
技术肯定是在进步的,但明朝的纺织效率,肯定没有李彦这种根据珍妮纺纱机改编的高。
所以,其实600文依然有降价的空间。
等产业和技术成熟,影响价格的是原材料的供货和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