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池谪落:天孙泣露下瑶台
大夏王朝癸未年,中原大地龟裂千里,连长江都缩成细流。天庭瑶池畔,司掌银河的水灵星君独立玉栏,见人间赤地千里,百姓跪在干涸的河床前,捧起泥土祭天。他腰间的水精佩突然发出悲鸣,倒映出信州地界的灵山——七十二峰皆笼罩在灰雾中,唯有西南角一峰,峰顶竟凝结着米粒大的露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水灵星君长叹,解下象征仙职的“天河玉笏”,揣入怀中。他本是盘古左眼所化的水精,历经三万六千劫修成正果,却见人间旱魃肆虐,终究难舍悲悯。趁值守星官打盹之际,化作一道蓝光坠入灵山,落地时足尖轻点峰顶,竟将那滴露珠震成清泉,顺岩缝流入山涧。
抬眼望去,此峰三棱如剑,峰顶终年云雾缭绕,恰似悬在半空的水精瓶。山风掠过,传来山民的歌谣:“水尖峰,尖如笔,写破青天求雨急……”水灵星君抚掌而笑:“既名水尖,便该是万水之源。”他取下鬓间的“凝露簪”,插入峰顶石缝,霎时清泉奔涌,在峰腰汇成五片相连的水潭,状若梅花,正是“五气朝元”之象。
二、梅潭结庐:松根引脉注清泠
水灵在潭畔搭起竹庐,以九根水曲柳为柱,编就水波纹的篱墙。每日寅时,他必赤足踏入潭中,运转“天河九阙诀”,只见五潭水面分别浮现“雨、露、霜、雪、雾”五字,与他体内的水精魄遥相呼应。山民们初时畏惧,躲在竹林后观望,直到某日正午,烈日将幼童晒晕在山径,水灵踏水而来,指尖轻点孩童眉心,竟从袖中取出冰晶,敷在额上——那是他凝聚的晨露所化。
“仙长救命!”孩子的母亲跪地不起。水灵扶起她,指了指峰顶的云雾:“明日起,可在卯时采集峰雾,以松针引露,集水可熬药。”他见村落的梯田干裂,便带着青壮走进深山,以玉笏画出水脉走向:“此处岩石下三尺,必有暗河,顺纹开凿,清泉自现。”当第一股清泉涌出时,山民们发现泉水中竟漂着细小的蓝光,正是水灵散出的水精魄,可保水质清甜不腐。
秋冬之际,水灵在潭边种下从瑶池带来的“冰晶梅”,花瓣落处,潭水便凝结成可食用的“水精冻”,百姓们藏在陶罐里,可解春旱之渴。他还编了《节水经》,刻在竹片上:“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