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远。这宁静的表象下,是不同观念碰撞前的压抑,是对未知变革的本能抗拒,也是对既有生活秩序的坚守。
我站在土台子上,听着李婶的话,脸上的表情犹如一幅复杂的油画,各种滋味交织。我深吸了口气,胸膛随着呼吸一鼓一鼓的,那气息里夹杂着泥土特有的芬芳,还有这村子里熟悉的烟火味儿。这气息,是故乡的烙印,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命密码。我盼着,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能像轻柔的清风,丝丝缕缕地吹进大伙儿的心坎里去。
“乡亲们,你们的心思,我懂,就像懂自家田里的庄稼啥时候该浇水、啥时候该施肥一样透彻。咱都舍不得这片生咱们养咱们的地,舍不得那些歪脖子老树,舍不得那一间间透着温馨的老屋,还有那些从小听到大、刻在心里的老故事。可话说回来,日子总得往前奔不是?咱不能让孩子们再走咱的老路,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连山外的世界长啥样都不知道。就像雏鹰不能永远躲在巢穴,它需要搏击长空,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我抬手朝远方指了指,眼神中透着憧憬,接着说:“咱这发展啊,不是要把根给刨了,而是要让这棵树长得更壮,让它的枝丫伸得更远,让果子结得更多更甜。就好比咱村里的娃,送他们出去闯荡,学了本事,再回来,把咱这地方建设得更好。这就如同当年的游子,在外漂泊,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反哺故土。到时候,这里不光是咱的根,还是咱的骄傲,是连接着老祖宗和子孙后代的金线,让外面的人听了咱的故事,都得竖起大拇指夸一声好!”
说到这儿,我的眼睛里仿佛有光在闪,那是对未来满当当的期许,也是对家乡深沉得化不开的爱。我的话语,就像夏日傍晚那带着丝丝凉意的凉风,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田,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我的思路,想象起那个既保留传统又充满生机的美好未来。这是理想与现实的拉扯,是传承与发展的交融,我试图在两者间找到平衡,为家乡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我顿了顿,眼神里满是温情,就像老牛望着自家田里茁壮成长的庄稼一样,挨个儿地瞅着大伙儿:“乡亲们啊,我跟大伙儿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拍胸脯子保证,咱得拼了命地护着这地界儿的魂儿,让那外来的买卖和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规矩,手拉手心连心,一块儿好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