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虽然多年都不怎么乐意走动了,可在外人看来始终是亲家,就算是为了面子情,也得送些东西去。
“丰收啊,我和你娘上了年纪,就不去了,你推着这些东西自己去就是了,寒冬腊月的,初一身子骨不好,就留下陪着我们,你去了就跟儿媳妇这么说,东西我都准备好了,早些动身吧。”
“唉,好嘞,爹。”
林丰收推着手推车就走了,走的时候,林丰沛和初一还没有回来呢,丧事老两口是不会让初一去的,他们可没有忘记当初唐氏母女俩想要摔死初一,让自家儿子儿媳去供养他们家的那个蠢蛋。
“初一啊,以后你就住西屋,东西让你爷和你二叔给搬进来了,书什么的,他们不敢乱动,一会儿你去收拾一下。”
“好啊,奶。”
初一在书院一边背书一边趁着回来的时候把自己记住的默写下来,对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上辈子背得滚瓜烂熟, ‘ 手字笔录 ’ 这一句深以为然,自己没有的东西,既然能有渠道接触到,自然要想方设法的留下来。
就算他不能成为一代大儒,至少也能让家里的后代逐步走上书香门第这条路,寻常农家在没有底蕴的情况下,想要读书,简直比登天还难,不就是因为书太贵了吗?
县学里为了培养人才,定下每个月发一刀上好的宣纸,不就是为了鼓励人努力读书上进吗?不单单是为了让他们的政绩好看,更是为了让有能力读书的人早早的考出来,这样他们的日子也能更好过些。
买书的钱可都是真金白银啊,一套印刷本的四书五经要十两,手抄本里因为在抄写的时候需要把注释一并抄上,足足需要二十两,林家一年的收成买完了书以后,再加上束修和住宿费伙食费,几乎所剩无几。
这还是家里有两个壮劳力,一头驴外加二十亩地的中等人家,要是家里人口多收入少,只怕读书会更艰难。
就这没有算上笔墨的费用呢,一块最普通的墨条要二两,按照他现在每个月都要抄书的情况,绝对不能只在石板上写,单单抄书这一项,每个月就要用完两根,还不算他在县学里的耗费。
年后还要去府学,虽然因为县令和县学的推荐,束修变成了三两,可是府城里是不提供纸张的,若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