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朝堂上谣言风波的平息,新政推行的道路似乎暂时畅通了些,萧宇也得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国家的发展建设上。然而,新的问题却接踵而至,如同汹涌的潮水,不断冲击着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
农业作为国家的根基,在战争与动荡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量农田因战乱荒芜,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加之部分地区遭遇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百姓们的温饱问题再次成为心头大患,各地粮价飞涨,一些不法商人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市场秩序陷入混乱。
萧宇心急如焚,他明白粮食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百姓生活难以为继,国家的稳定也将受到严重威胁。他与朝中负责农业的官员紧急商讨,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首先,朝廷拨出专款,用于修复和新建水利设施,确保农田灌溉。同时,派遣农业专家深入各地,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推广抗旱作物品种,提高粮食产量。
为了平抑粮价,萧宇下令打开国家粮仓,向市场投放储备粮食,并对粮食交易进行严格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的行为。他亲自前往京城的各大粮市,巡查物价,对违规商人进行严惩。在他的努力下,粮价逐渐趋于平稳,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但仅仅解决眼前的粮食危机还远远不够,萧宇深知农业改革迫在眉睫。他提出了一系列农业改革方案,包括鼓励开垦荒地、推广新农具和新技术、实行土地流转制度等。这些方案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
然而,改革方案一经提出,便遭到了部分保守派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土地流转制度会导致农民失去土地,传统的种植方式不应轻易改变,开垦荒地则会破坏生态平衡。朝堂上再次陷入激烈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萧宇耐心地向大臣们解释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诸位大人,如今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粮食问题,若不进行改革,如何保障百姓的温饱?土地流转制度并非让农民失去土地,而是让土地得到更合理的利用,提高生产效率。新农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将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增加粮食产量。开垦荒地也并非盲目进行,我们会做好规划,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尽管萧宇言辞恳切,但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