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满足的笑容。一位老农热情地邀请萧宇到家中做客,交谈中,老农感慨道:“大人,如今朝廷推行新政,我们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新的农具省力又高效,赋税也减轻了不少,只是村里的学堂年久失修,孩子们读书受影响。”萧宇听后,心中记下此事。回到京城,他便向朝廷提议拨款修缮乡村学堂,培养更多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就在萧宇为新政奔波忙碌时,朝堂之上却暗流涌动。一些守旧派大臣联合起来,企图扳倒萧宇,恢复旧制。他们在新皇面前进谗言,指责萧宇独揽大权,新政导致朝纲混乱,百姓苦不堪言。新皇虽信任萧宇,但面对众口铄金,也难免心生疑虑。
在一次朝堂议事中,一位老臣站出来,声色俱厉地说道:“陛下,萧宇推行新政,看似为国家着想,实则包藏祸心。科举改革让朝堂鱼龙混杂,商业改革扰乱市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其他守旧派大臣纷纷附和。萧宇上前一步,冷静地回应道:“诸位大人,科举改革选拔实用人才,为国家注入新鲜血液;商业改革促进经济繁荣,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至于推行中出现的问题,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而非因噎废食。”
双方争论不休,新皇一时难以决断,宣布退朝。萧宇知道,想要彻底推行新政,必须改变守旧派的观念。他私下拜访了几位威望较高的守旧派大臣,与他们促膝长谈,用实际数据和新政带来的好处说服他们。同时,他还邀请这些大臣一同微服出巡,亲身体验新政下百姓生活的改善。
在萧宇的努力下,一些守旧派大臣的态度开始转变。他们看到乡村学堂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市场上繁荣的商业景象,认识到新政的积极意义。朝堂上反对新政的声音逐渐减弱,新政得以继续稳步推进。
但萧宇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平静。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面临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他时刻关注着国内外局势,积极筹备应对之策。此时,南方海域传来消息,有海盗频繁出没,骚扰沿海百姓,掠夺商船,严重影响了海上贸易。萧宇意识到,这又是一场需要他去面对和解决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