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家庄、上水村的景象截然不同,此时的双田村被一片沉重的氛围所笼罩。
村里的粮食收成惨淡,交了公粮之后,几乎所剩无几。
这样的困境,在过去往往意味着村民们得各寻出路,或是投奔有亲戚的人家,或是无奈地踏上逃饥荒之路。
逃饥荒,这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就连中原腹地的河南,也时常上演着一幕幕逃荒的悲壮画面。
而令人费解的是,河南人逃荒的方向往往是关中地区,而非更为富裕的江南。
这其中的缘由,其实不难理解。
关中与河南相邻,地理位置上的便利使得逃荒者能够较为轻松地抵达。
在那个时代,逃荒主要依赖步行,有条件的人或许能赶个驴车,但大多数人还是得靠自己的双脚。
因此,选择临近地区避难,无疑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再者,河南与关中之间有火车相通,这对于逃荒者来说,无疑是一条能够节省体力的捷径。
而关中地区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粮食产量,也使得它具备了一定的接纳灾民的能力。
相比之下,逃往江浙地区则更为艰难。那里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有限,且以工商业为主。
难民们往往难以找到适合的手工业工作,即便找到了,也难以养活一家老小。
若是因黄河泛滥而引发的逃荒,更是不能往下游跑,只能往上游走,远离洪水的威胁。
一旦抵达关中,便可以一路向西,进入川渝地区,那里相对战乱较少,或许能为逃荒者提供一片安宁之地。
因此,河南人的逃荒之路,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智慧与无奈。
“村长,这可怎么办?粮食真的不多了。”双田村的大队长梁向前忧心忡忡地问道。
在那个年代,国内的粮食亩产普遍偏低,三四百斤已经算是常态,超过四百斤的丰收更是难得一见。
而稻谷的亩产相对较高,能达到五六百斤,因此村民们普遍更愿意种植稻谷。
当然,种什么作物,还是得听从上面的指挥。
“要不,咱们发动一下村民,去别的村借点粮食吧。现在刚收完粮,大家手里应该都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