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里,日头高悬,照得人睁不开眼。街边的茶摊上,人们摇着蒲扇,谈天说地,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了骊山脚下那神秘的秦始皇陵。
“听说那皇陵的地宫深达三十余米,里面机关重重,还有海量的陪葬珍宝呢!”一个中年汉子唾沫横飞地讲着。
“可不是嘛,还听说地宫里有个用水银模拟的江河湖海,那水银哪,能防腐,还能防盗,可神奇了!”旁边一个瘦高个接话道。
这时,角落里一个年轻人微微皱眉,若有所思。他叫沈言,是个痴迷古代技艺的工匠,对秦始皇陵的建造技术尤为好奇。这些天,他四处打听,想要找到知晓其中秘密的人。
沈言打听到,有个曾参与皇陵建造的老工匠,如今隐居在城外的小村子里。他赶忙收拾行囊,前往寻访。一路上,山路崎岖,沈言却满心期待。
到了村子,沈言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老工匠的家。那是一间破旧的茅屋,门口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是他要找的人——赵伯。
沈言恭敬地上前,行了个礼:“赵伯,晚辈沈言,听闻您曾参与秦始皇陵的建造,特来向您请教些问题。”
赵伯抬眼看了看他,叹了口气:“年轻人,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莫要再提。”
沈言恳切地说:“赵伯,我对古代技艺痴迷已久,皇陵里用水银模拟江河湖海的技术,实在让我着迷,您就给我讲讲吧,我保证不泄露出去。”
赵伯沉默良久,终是点了点头:“罢了罢了,看你一片赤诚,我就给你讲讲。不过你切记,不可对他人乱说。”
赵伯缓缓道来,当年建造皇陵时,他还年轻,被征调去骊山。一开始,他也只是负责一些简单的体力活。后来,因为他心灵手巧,被选去参与地宫水银系统的建造。
“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这水银是何物,只觉得它亮晶晶的,流动起来像水一样,却又比水重得多。”赵伯回忆道,“有一天,上头来了个神秘的人,自称是从巴蜀之地而来,带来了提炼水银的法子。”
沈言听得入神,忙问:“什么法子?”
赵伯摇了摇头:“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只知道他们用一种黑色的石头,放在特制的炉子里烧,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就能提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