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43章 文明枷锁与思想困局(1/2)
    2021年6月20日,长安首都的量子天幕突然切换成历史纪录片模式,巨大的全息屏幕上,明朝的紫禁城与市井街巷以3d影像的形式徐徐展开。街头巷尾的行人纷纷驻足,抬头凝视着这个跨越时空的画面——此刻,屏幕下方正滚动播放着一行醒目的字幕:“为何明朝选择闭关锁国?思想的枷锁如何桎梏文明的脚步?”

    在长安大学的历史研讨室内,我与一众学者围坐在智能会议桌前,通过量子投影技术,共同解析这段尘封的历史。“明朝的保守,根源在于思想层面的自我禁锢。”白发苍苍的历史系教授张明远推了推智能眼镜,调出一份古代典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墨家、法家等学说遭到边缘化,这种思想上的单一化,为后世的封闭埋下了隐患。”

    画面切换至汉朝的长安城,年轻的董仲舒正在向汉武帝进谏:“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决策,使得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却也让强调创新与实践的墨家、推崇法治与变革的法家逐渐失去生存土壤。“墨家的机关术、逻辑学,法家的法治思想,本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却因不符合儒家的‘正统’理念,被束之高阁。”张明远惋惜地说道。

    镜头拉回明朝,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那是一个本可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契机,然而,当郑和的船队归来后,朝廷内部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耗费钱粮无数,于国何益?”保守派官员的奏折上,这句话刺痛了众人的心。全息投影中,内阁大臣们激烈争吵的场景栩栩如生,主张开放的官员被指责“崇洋媚外”,而支持闭关的论调却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同。

    “这种保守心态,与儒家的‘华夷之辨’思想紧密相关。”文化学者林晓薇调出一份明朝文献,“在儒家观念中,华夏文明是正统,其他皆为‘蛮夷’。这种思想导致明朝统治者对外部世界充满傲慢与偏见,认为无需向‘蛮夷’学习。”屏幕上,一段明朝士大夫的言论被放大:“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反观秦国的崛起,全息投影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场景。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