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时正赶上永嘉之乱后的第十七个年头,建康城外的芦苇荡里还能看见焦黑的断壁残垣。父亲司马睿抱着我在朱雀航码头看船队南下,江风裹着咸腥气扑在脸上,他说\"阿昱记住这江水声,司马家的根扎在这里了\"。那时候我不懂这话的分量,直到后来在太极殿的台阶上摔得头破血流,才明白建康城从来不是我们的家。
三岁那年我被抱到会稽王府的台阶前,青石板上积着前夜的雨水。乳母说我盯着廊檐下晃动的铜铃看了半日,突然伸手抓住王导的紫绶带。这位权倾朝野的司徒大人笑得胡子都在抖,转头对父亲说:\"此子目有重瞳,当承大业。\"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我命里,二十年后在乌衣巷的酒宴上,王敦举着酒杯说\"会稽王聪慧过人\",我藏在袖中的手抖得几乎握不住玉樽。
八岁那年的上巳节,我在朱雀桥边遇见个相士。他蹲在柳树下啃胡饼,油渍顺着花白胡子往下滴,却盯着我眉心看了半盏茶工夫。\"公子命格贵不可言,可惜\"他忽然噤声,抓起褡裢扭头就跑。我追到巷口时正撞见桓温家的小郎君骑马经过,那孩子不过十二三岁,马鞭抽在相士背上的脆响惊飞了满树的麻雀。
十五岁及冠那天,庾亮带着三百甲士围住了太极殿。我跪在偏殿冰凉的金砖上,听着外头此起彼伏的惨叫声,指甲在蟠龙柱上抠出三道白印。庾家老仆悄悄塞给我半块玉珏,说是父亲临终前攥在手里的。玉上沾着暗红的血渍,对着阳光能看见里头有缕游丝般的裂纹,就像那年王敦叛乱时,建康城头飘着的烟。
二十四岁那年春天,我在琅琊王府后院栽了棵梅树。泥土里翻出半截断剑,锈迹斑斑的刃口还留着暗褐色的痕迹。管家说这是苏峻之乱时留下的,我摸着剑脊上\"永和\"两个小字,突然想起昨日在朝堂上,桓温奏请北伐的嗓门震得梁柱都在颤。那株梅树到底没活过夏天,根须缠着断剑烂在泥里,像极了后来困在龙椅上的我。
三十岁生辰那夜,我在乌衣巷谢安府上喝得酩酊大醉。月光泼在曲水流觞的玉盘里,谢家小郎君正吟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我抓起酒壶砸碎了水中的月亮。碎片溅到桓温衣摆上,这位大司马抚掌大笑:\"会稽王好气魄!\"他的笑声震得我耳膜生疼,恍惚看见二十年前朱雀桥头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