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 > 第8章 我太想进步了!(1/6)
    袁守诚看不透这个便宜儿子,但是对读书人的崇拜还是使他心存侥幸,毕竟儿子是能与巡抚大人谈笑风生的人!他下意识地反问:“金子在哪里?”

    冯氏已经失去了耐心,袁冯两家都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凤阳,对凤阳还没有刚从江西捡来的儿子清楚?儿子八成是读书读昏了头,就像县衙门户房那个老童生书吏一样!

    咦?今天家庭会议的主题是什么?怎么说起捡金子来了?

    看到冯氏脸色不善,杨植主动说:“娘亲,这桩富贵还要落实在外公家身上!”

    由于淮河流域水旱频繁,仅《明武宗实录》记载在正德年间,朝廷就差不多以两三年一次的频率,因水灾、旱灾免直隶凤阳府所属寿州等十六州县、中都留守司所属寿州等十四卫所税粮,免凤阳卫所京运的差事,并更因为防灾、防湖广、山东流寇,令凤阳班军不进南京秋操。

    所以冯家身为卫所军户也苦逼得很,凤阳卫所不但交不了钱粮,自身的粮饷也多要从庐州调运,日子过得紧巴巴。

    “不能总想着种粮食,淮河治不好,种什么都白搭。外公的卫所可以搞一些工业,不靠天吃饭!”

    袁守诚颇不以为然,说:“凤阳八卫俱受守备太监节制,不是想搞就能搞得起来的。”

    踏马的想做点事就是这么难!

    杨植对冯氏说:“娘,明天上外公、舅舅那里借几个军匠,我先有用。”

    大明的户籍制度虽然简单分为士、农、工、商、军、匠、灶七大类,但每个大类下面都按具体职业分得非常细,像军户下面还分军灶户、骑户、弓户等。凤阳八卫也要自己打造、上交军器物料,卫所中工匠户倒是不缺。

    次日便宜外公真的差了几个军丁和军中灶户及工匠前来听用,杨植向社学老师告个假,带着几个人来到凤阳城西南二十里的一个小山坡上,让他们搭一个小高炉。

    华夏的高温炉冶炼技术从秦汉始一直领先,世界其他地方二千多年从来不会这个。中原历代外贸的拳头产品就是瓷器和铁器,这技术直到明末才流传出去,是以军灶户对搭建炉子轻车熟路。

    在工匠们搭建小高炉的同时,军士在旁边开挖石头,原来这里是一处石英砂矿场。

    杨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