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知府看着县令的回文,一瞬间产生错觉:这个县令是不是在云南吃多了菌子?
凤阳县令在回文中毫不留情地驳斥了知府的训斥,声称自己自幼苦读圣贤书,中举选官后立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来到凤阳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基层勘察协调,终于为凤阳人民寻得一条致富脱贫之路!自己心系百姓,攻坚克难,在所不辞!
回文还说以凤阳之土覆凤阳皇陵,正是所谓的“身土不二”,此概念流行于大明藩属朝鲜国,吾皇明岂可不如高丽么?
回文最后几句话说得非常重:“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此为为官之根本,不可忘却。”暗戳戳地指知府不关心民生。
在知府的认知中,凤阳知县是一名官场混子,想的就是熬过这一届,临退休前提升一级,在哪个府里担任个五、六品推官一类的职务,然后光荣致仕。
想不到这个知县敢正面硬杠!这是喝了多少假酒?这种愤青的心态,只有刚考中进士的菜鸡才会有!
但是知府还真是拿知县没办法。大明王朝的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制,文官都是由吏部任免,都察院考核。知府与知县并无隶属关系,能对知县挑刺的只有道御史、按察使、巡抚这种挂着御史衔的官员。
但是,此时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处的丛兰大人,能站在自己一边吗?估计这种破事,他连眼皮都不会夹一下。
而且从太祖高皇帝开始,为防止出现操、莽之类的权臣而设计一个“小大相制、以卑制尊”的体制,鼓励下级官员攻讦、制约上级。知府本来也无权干涉知县施政,凤阳府只是占了府县一体的便宜,府县权责模糊。在别的地方,知府、巡抚这类官衙,都是尽量设在城市之外的镇上,以免被说成夺地方官之权。
知府沉吟不语,吩咐下人请来自己的张师爷,把凤阳知县回文递过去,问道:“张先生,你怎么看?”
张师爷看过回文也是暗暗吃惊,对知府说:“我去找凤阳县夏师爷问问,这里面必有蹊跷。”
因为大明体制,地方官互不见面只以公文来往,而文件都要存档。所以正大光明的公文官话背后,往往是师爷之间私下代东家互相勾兑。知府张师爷与夏师爷同在一城,也是经常攒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