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荀彧郑重应诺。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蒙括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身上铠甲还带着未干的血迹,英武之气更盛。
“主公!”蒙括翻身下马,快步走到李牧面前,抱拳禀报道:“蒙括幸不辱命,已率铁骑追杀胡人残部五十里,斩首过千,余者皆已溃散,短时间内,当不敢再犯榆林。”
蒙括语气顿了顿,脸上露出一抹由衷的赞叹和敬佩,“主公此战,真乃用兵如神!以弱胜强,出奇制胜,蒙括佩服之至!榆林镇能有今日之胜,皆赖主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李牧闻言,摆了摆手,谦虚道:“蒙将军过誉了,此战能胜,非一人之功,乃是榆林镇全体军民,同心协力,浴血奋战之果。蒙将军率铁骑及时来援,更是功不可没。”
两人又简单交谈了几句,蒙括便去安排骑兵休整,荀彧则继续忙碌于战后重建事宜。李牧在亲兵的搀扶下,缓缓走在残破的街道上,看着忙碌的人群,听着孩童们逐渐恢复的欢笑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涌上心头。
经此一战,榆林镇义勇军声威大震,“榆林李牧”之名,也如同插上翅膀般,迅速向北方传播开来。消息灵通的商贾,口口相传的游侠,逃难而来的流民,都将榆林镇和李牧的名字,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榆林镇,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一夜之间,仿佛变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吸引了无数目光。
不少走投无路的流民百姓,纷纷拖家带口,前来投奔榆林镇,渴望在这乱世之中,寻得一片安身立命之所。
甚至一些原本对义勇军不屑一顾的小势力,也开始暗中向榆林镇示好,派遣使者,送来礼物,表达臣服之意。
李牧深知,这只是开始,短暂的胜利,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胡人的威胁依然存在,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他将荀彧和蒙括召集到一起,商议榆林镇未来的发展。
“文若先生,蒙将军,如今榆林镇声名鹊起,前来投奔的百姓日渐增多,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同时,也要加紧训练军队,提升实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李牧沉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
荀彧点头赞同道:“主公所言极是,如今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