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辩论结束,第二组马上进行。
云洁刚才一面认真听一组精彩的辩论,一面观察二组人员的状态。
不同于其他同学认真听讲,马丽同学一直低着头在纸上写写画画,应该是在整理思路。她对自己首先发言很是在意,争取一鸣惊人。看来她的胜负心很强。
云洁倒是没想提前打腹稿,她是第四个发言,听听前面的人怎么说,找找灵感和思路,轮到自己再组织语言即可,又不知道别人怎么说,提前打的草稿到时衔接不起来就坏菜了,反而影响思路。
可陈其野在纸上写写画画什么?
云洁觉得两道题目同时抛出来的规则不公平,对发言的第一组不公平。这是个bug,待会有必要提醒一下蒋老师,下次抽签,每个组提前3分钟抽签选题目,准备时间也是一致的。
马丽同学做了万全准备,率先发言:“嗟来之食的故事背景出自齐国,当时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民不聊生。黔敖在路边准备了食物,是为了帮助那些饥饿的人们。但一个饥饿的人面对食物时却因为帮助者的态度不好而选择了不食,最终饿死。”
听到这里,云洁心里只有两个字:“废话!”
大姐,这是辩论,不是考名词解释和文言文翻译,要超时啦!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人在面对困境时,仍然应该坚守自己的尊严和原则。虽然最终他饿死了,但他的精神却赢得了后世的尊重和赞扬。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个人的气节,常言道:‘人活一口气’”,即使生活困苦,也不能失去尊严。类似的说法,如‘人穷志不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体现了对气节、尊严和精神的重要性的强调。即使在今天,这种传统观念依然有其价值和合理性。”
“超时啦,超时啦!”云洁心里默念。
白一帆接上:“‘志者不受嗟来之食。’此语曾为多少仁人志士所赏识,也激励了多少人为免受‘嗟来之食’而奋发自强。所以不能不说这话里是饱含了做人的气节和为人的骨气的。 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自食其力则自得其乐,若无力自食受一点别人善意的恩惠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唯有这“嗟来之食”让人食也不是不食也不是,以君子之道,此食是不该食的。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