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网游动漫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三十四》李白(2/3)
别亲人时的悲痛欲绝,以及对未知征途的恐惧,凸显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

    表达对战争的批判与期望

    -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诗人将征人比作困兽与穷鱼,面对如猛虎、奔鲸般强大的敌人,他们此去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深刻揭示出这场战争中征人的悲惨命运,批判了战争的残酷与统治者的草率。

    -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诗人借用舜帝手持干戚(盾牌和大斧)舞蹈,便使有苗氏归服的典故,表达希望统治者能以文德服人,而非一味动用武力,期望能有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描写战争的紧急、征人的悲惨遭遇,批判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展现了李白诗歌关注现实、同情百姓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 历史事件:天宝九载,杨国忠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仲通专横粗暴,失南诏人心,云南太守张虔陀又对南诏王阁罗凤多所凌辱和征求,激起南诏反抗。天宝十载夏,鲜于仲通发兵八万征讨,与阁罗凤战于西洱河,惨败,伤亡六万。杨国忠为隐瞒败迹,又在东西两京和河南、河北等地大肆征兵,此诗即有感于这一事件而作。

    - 社会状况:当时表面上唐朝仍处于盛世,但内部矛盾已逐渐凸显。唐玄宗荒于酒色、好大喜功,杨国忠等权臣为了个人利益,不顾百姓死活,发动不义之战,给社会带来了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大量无辜百姓被征去打仗,面临生离死别和生命危险。

    - 思想文化氛围:唐朝时期,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强调仁政、民本等观念。李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看到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自然会从儒家的民本思想出发,对统治者的行为进行批判,希望统治者能施行仁政,以民为本。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时代背景

    李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当时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边疆战争频繁。如“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就反映了唐朝征讨南诏的战争,百姓被迫卷入其中。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