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网游动漫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五十一》李白(2/2)
人对正直之士悲惨遭遇的同情,以及自己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处倾诉的孤独愤懑之情,体现了李白诗歌关注现实政治、借史抒怀的特点。

    创作背景

    《古风其五十一》大约写于天宝中期,也有说法认为是李白被流放以后所写。

    当时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李白因直言进谏而触怒权贵,最终被流放。他看到朝廷中贤能之士被弃,小人得志,如同诗中所写“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借古讽今,通过殷纣王和楚怀王的昏庸,以及比干、屈原两位忠臣的悲惨遭遇,来表达对当朝政治黑暗的强烈不满,对直谏之臣的深深哀悼,同时也展现了自己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胆量和魄力。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增强对现实的批判力度

    在朝廷政治腐败、奸佞当道的背景下,诗中“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表面写殷纣王和楚怀王的昏庸,实则影射当时的统治者。李白借古讽今,批判现实中唐玄宗后期的昏聩,以及朝廷黑白颠倒的乱象,如“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以比干和屈原的遭遇,暗指正直之士在现实中遭受排挤和迫害,增强了对现实批判的深度和力度。

    抒发个人的悲愤无奈

    李白自身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流放,他将个人的遭遇与比干、屈原相联系,诗中“我欲哭诸贤,哀歌送逝川”表达出他对这些古代贤人的同情,更是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创作背景使这种情感更加真挚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凸显坚守正义的决心

    尽管身处逆境,李白在诗中通过对比干、屈原等忠臣的歌颂,表明自己坚守正义、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决心。他以古代贤人为榜样,即使面临困境,也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则流露出一种孤独但坚定的情绪,在当时的创作背景下,这种决心显得尤为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