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网游动漫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蜀相》杜甫(1/3)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开篇点题与环境渲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设问开篇,点明寻觅武侯祠的意图,“锦官城外柏森森”描绘出武侯祠周围柏树茂盛的景象,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为全诗定下凭吊先贤的基调。

    颔联的衬托与感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啼鸣,景色美好却无人欣赏,“自”与“空”二字,衬托出祠堂的寂寥冷落,蕴含着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感慨。

    颈联对诸葛亮功绩的赞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三顾”体现刘备对诸葛亮的重用,“天下计”展现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表明他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两代,竭尽忠诚,赞颂了其鞠躬尽瘁的精神。

    尾联的千古浩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诸葛亮北伐未竟,壮志未酬身先亡,令后世英雄感慨万千,泪湿衣襟。此句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惋惜,也抒发了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悲愤。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蜀相》时,其个人经历、思想情感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独特的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与心境

    漂泊西南的感慨: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春,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后,辗转来到成都。此时他已年过半百,长期的漂泊生活让他饱经沧桑,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在成都,他虽暂时有了安身之所,但内心依旧忧虑着国家的命运和自身的前途。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其经历与杜甫渴望施展抱负、匡扶社稷的理想相契合,杜甫借凭吊诸葛亮,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追思:杜甫一直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怀有崇敬之情,尤其推崇诸葛亮的才智与忠诚。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以及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杜甫。在成都期间,武侯祠近在咫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