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赏析
身世与历史交织:杜甫开篇写自己在安史之乱中于东北颠沛流离,后漂泊西南,接着以庾信作比。庾信一生历经战乱,羁留北朝,其遭遇与杜甫相似。杜甫借庾信身世,将个人命运与历史人物相联系,借古伤今,既表达自身漂泊之苦,又蕴含对时代沧桑的感慨。
景语情语交融:“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描绘了三峡楼台岁月漫长、自己久滞于此,以及与五溪少数民族共处的景象。景中含情,不仅呈现出偏远之地的独特风貌,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滞留他乡的无奈,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批判与自伤并蓄:“羯胡事主终无赖”批判安禄山等叛臣的狡诈无信,正是他们引发战乱,导致社会动荡、百姓流离。而“词客哀时且未还”则在哀叹包括自己在内的文人,因哀伤时事而无法归乡,既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又抒发自身漂泊难归的悲伤。
风格沉郁顿挫:诗歌情感深沉复杂,既有对自身漂泊的喟叹,又有对历史兴亡、时局动荡的思考。语言凝练,韵律严谨,如“支离”“漂泊”等词生动展现流离之态,在节奏上,起承转合,层层递进,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述自身漂泊经历,借庾信的遭遇,抒发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导致国家动荡、自己漂泊异乡的哀伤,表达对叛臣的批判,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及对个人身世的悲叹。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有着特定的历史与个人背景:
安史之乱的余波影响
- 社会动荡与百姓流离: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社会遭受重创,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尽管杜甫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已近尾声,但战乱造成的破坏极其严重,社会经济崩溃,百姓流离失所。杜甫本人也在这场战乱中辗转流亡,从北方一路逃至西南地区,深切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