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个柴鸡蛋,花了1积分。
现在还剩下8积分了。
中午她在橱柜里拿鸡蛋的时候,看见鸡蛋还剩下十几枚了,已经确定多吃鸡蛋让全家人补补蛋白质,她自然不会吝啬鸡蛋,所以她这次直接补了一波货,现在有五十多枚鸡蛋了。
沈语端着面粉和三枚鸡蛋去了厨房,刘氏正在摘洗蒿子。
两个人在厨房里忙活起来。
洗净蒿子,把蒿子切成丁,打两个鸡蛋,搅拌均匀,加水加盐倒入面粉,揉成一个面团。
揉这种大面团很需要力气,沈语揉累了就换刘氏来揉。
揉好了面团,把面团压扁,沈语又挖了一勺猪油,放进压扁的面团包起来,再继续用力按揉面团。
加入了猪油的面团做成的饼子会更加酥脆。
把揉制好猪油的面团分好几个饼剂子,擀平,在陶炉上小火慢煎着,直至两面金黄,就可以出锅了。
再把中午剩下的一半鸡架,一并炖好。
还剩下一枚鸡蛋,沈语打算做个鸡蛋羹。
拿个碗放入鸡蛋液搅匀,加入盐,再加入一丢丢的水,陶炉里加水,放三根筷子做蒸架,把鸡蛋羹放在架子上蒸熟。
这碗蛋羹是她专门给老二做的。
从原身的记忆得知,老二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老三,原身是很不舍的,但是当时家里的条件不允许同时供两个人读书。
再加上原身的丈夫宋濂说过老二“颖悟过人,但非正道”,一身聪明劲都用在别的地方了,而不是老老实实做八股文,在读书这方面,老三要更有天赋一点。
因此原身就同意了老二不再读书的要求,转而对小儿子读书极力供养,寄予厚望。
只是老二这个人,也就因此钻了牛角尖,觉得母亲时常忽视他。
实则是老二自从不念书就去了镇上给人跑腿、扛大包、代写书信,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但他这人要强的很,不与家里人诉苦,只说好的,从不报忧。
尤其是在他给家里的钱从每天一两文再到每天八九文之后,原身就更加认可宋濂说的话,老二确实聪明,不读书了能赚不少钱。
她偶尔也想关心下老二,但是都被别扭的老二推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