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杯息箸之后,众人皆是烂醉如泥,此番没有苏迈相助倒也并不妨碍各位的行动。人皆散去,李格非已经不省人事,却忘记了自己正在消费的是王苑之家中所藏的美酒。
第二天中午,李格非昏昏沉沉的醒来,下人已经准备一应梳洗饰物,李格非梳洗之间听见下人说历城有来书信。李格非不及进食,速速打开书信,只见是王苑之的手笔,“李文叔汝子不肖,令家翁照料你等妻儿,速速归来。”此为寥寥数字,李格非得知王苑之必上急焰,需速速返回历城才是。李格非草草食毕,便准备行装返回历城。可是又有小厮来报,朝廷等亟待召见各位在京之官商议国事,此次必是为苏轼应宰,不可错过。遂又草草放下返回历城之事。
上朝须明日,只是这日阳高照,李格非正当这美色之时准备朝服及一应文稿书案之物。除此之外朝中需要思量的是李格非本为朝廷宰职,虽然不是主官,但面上总还是有职在身,这苏轼归来,他自当解职以让贤能。李格非明白自己文不及苏轼,名更不比苏轼,原职既不可留,但要说之后将居于何职,现在还不好说。所以说官家新进安排,绝不能错过,鉴于有这种种的顾虑他只能等待在京中,不可返回历城。当然李格非也明白,他只能作为苏轼一幕僚,或只是朝中一参议,不能成朝中主官。李格非想着想着便将历城来信之事忘的一干二净了。
第二日朝会,一班文武分列站定,文彦博老了,不能立,只能有人从旁协助而坐。小皇帝渐渐长大,那高太后却还坐于朝堂之上。太后主事,自古以来都不是国之幸事,但是这朝上的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谁又能说的破这些呢?各人都害怕搞不好自己也被谪贬岭南,瀚海,这宣德殿上有多少人能像苏轼那般的豁达,长途千里,荆棘丛生,也不在话下!皇帝虽少,但是五念已全,礼数已具,每每都想亲政,以御万方,但是人微言轻,每每也都被高太后及众老臣压制;显然旧者不愿意从新,而新者亦不愿意念旧,一旦朝堂的平衡被打破,势必会酿成新旧利益的交锋。所以苏轼此来行事,必不易也。
未正式议事之前,众臣先各自寒暄,高太后先对文彦博出语“文卿家乃四朝老臣,为国家鞠躬尽瘁,今日行动不便,可归家安享晚年。”
文彦博对曰“多谢官家体恤,老臣虽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