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吉急问道“如何拉开两国的距离!”
苏轼急回道“夏国之兵,乃先行后撤十里,让两国之兵永远保持十里之距,这样便可长休战事。”
李昌吉道“哈哈!‘后撤十里’这就是宋国的条件吗?哈哈!”
众人皆是一头雾水,不知这李昌吉到底为啥大笑,都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李昌吉。
李昌吉又自在而乐道“‘后撤十里’如果是我国败而请降之贿,乃是奇耻大辱,可是如今夏宋交涉之机,观我两国之界,有数千里,又不是寸寸土地都有兵把守,‘后撤十里’和‘后撤二十里’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夏兵与宋兵相距从来都不止十里。只在对峙之城乃近至二三里。既然宋国有言,我国乃从宁州,洪州,会宁,兰州,盖朱堡等几处据点后撤十里,其余诸地息兵,苏子认为可否?”
众臣听闻西夏使者同意后撤十里,皆认为是不可思议,于是朝堂上乃是议论纷纷,嘈杂之声不绝于耳,其实此款对夏国来说并未有太大损失,因为其军队驻扎本就多以散兵为主,行动自由且快,无所谓屯此还是屯彼。苏子尚未回应,不过此局夏使既然答应,说明宋人已经在这一局处于胜势,至少面子上好看了些,向太后说道“既然夏国同意后撤十里,乃算得上是大义,那我大宋也当行大仁之志!”向太后用眼神示意苏轼道。
苏轼看到向太后的眼色,于是依前议结果言道“宋国愿意撤出灵州半城,将长城留于夏国境内,以灵渠为界,互作防务,这样我朝旧归还了灵州府地四之有三城池,在灵渠两岸,乃作互市,互通有无。”灵渠就是黄河流经灵州的一段。
李昌吉作大惊状“四之有三?宋人不是全部撤出西平府吗?为何还要强占我西平府的一方土地?想我大夏国已经给出了足够的诚意,宋国还遮遮掩掩,还一寸而留一寸,何其难看也!以灵渠为界,西平府城确有四之有三在夏境,可是宋拥的四之有一的西平府城却囊括二十倍的西平府城郊之地,此乃阴谋,我大夏国绝不同意。”
听到李昌吉的怒语,宣德殿上无人敢言,静悄悄的!
片刻之后苏轼道“夏使勿要动怒,且听我言,灵州之地不仅包含灵渠南的六十里,还包括长城外的四十里,这样两相中和,宋夏所据之地大略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