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两天,不见宋人来作陪,也不是宋官来敕令。
待到第三天,宋官果然有人来枢密院夏国使臣住处。
那人见到李昌吉和梁道便作传令状“二位夏使,吾主答应汝等粮油已经准备停当,汝等还是尽快收拾行装,即刻前行返回西夏。这是官家给汝等回礼清单。”
李昌吉接过清单一看,乃有“舂米二百石,小麦一百五十石,绢两千匹,绫罗八百丈,油一百升”此数虽然不多,但是作为回礼已经够数,毕竟李梁二人所携带的随从侍人不过二三十人,要运如此之多的物资,诚然是不足的。李梁二人高兴极致,急忙拜首谢曰“宋主慷慨,夏国无上感激。”
那官微微向二人笑,不言语,便离去。
待宋官走后,李梁二人便令所有夏人收拾行装,即刻启程。
李昌吉和梁道携众夏人到校场领受物资并与宋主告别。
只见那校场外仪仗满满,彩旗飘扬,一众武官身披鳞甲战衣,日光之下,闪闪熠辉,不知是做给夏国人看的,还是宋国向来如此。
宋人队列,向太后禁足深宫,此次依然由赵煦领衔,苏子及众人随后。除了苏门之人,那晏秋,唐国昌,章淳,种师极也都来了,至于其他人,除了赵挺之(为太傅,属于近身侍臣),都没有来,文彦博太老了,蔡京,蔡卞那些人我是不想写了。
李昌吉急忙走到前列向赵煦行礼,赵煦示意回礼,李昌吉又用眼神扫视苏轼等人,苏轼等人也纷纷眼神回应。
赵煦言“夏国使者!宋国向来热情好客,汝等而来,自然应是宾至如归,现在汝等归,我大宋自当以厚礼相赠。”
李昌吉回应道“宋国乃是豪爽万千,这几十车的物资正是我夏国紧俏之物,可解我国燃眉之急。官家(指赵煦)如今正是春秋鼎盛,面目高洁,乃世之贤主,大宋有你之人物,乃是人间幸事。”李昌吉的目光又转向赵煦身侧的苏轼道“苏翁乃是人间大才在夏国早已名泽遍布,此番入得汴京能得苏子相陪,真乃是三生有幸,也算是不枉昌吉此行。”
苏轼也上前回应道“哈哈,苏某能得夏国使者如此夸赞,也乃平生幸事。今我主在场,特请夏使回复汝国(之主),我大宋愿与贵国永休战事,永结盟好。”苏轼说之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