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1年,南宋偏安东南,局势危如累卵。朝堂之上,主和派势力猖獗,在其推动下,南宋与金国签订了臭名昭着的绍兴和议。这无疑是南宋历史上一道难以磨灭的耻辱印记,自此南宋沦为金国附属,尊严被肆意践踏。
绍兴和议规定,南宋每年需向金国进贡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这些巨额财富如汩汩鲜血,从南宋孱弱的躯体中被强行抽离,输送给贪婪的金国。为凑齐贡银和贡绢,南宋朝廷不断增加赋税,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无数家庭因沉重赋税支离破碎,农民辛苦劳作一年,大部分粮食被官府征收,只能在饥饿与困苦中挣扎。
宋金双方还划定了疆界,东部以淮河中流为界,西部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界限以南归南宋,以北落入金国之手。大片肥沃土地被割让,无数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绍兴和议确立了极不平等的宋金政治关系,南宋在金国面前卑微如奴仆。南宋使臣前往金国,常遭金国官员刁难羞辱,南宋朝廷却只能忍气吞声。不过,和议终结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南宋百姓在短暂和平中,无奈承受着屈辱带来的沉重负担。
这一年,远离政治中心的富阳县,命运轨迹正悄然改变。自幼聪慧、心怀大志的李炎,对天下局势有着独特见解。他深知富阳县长期饱受粮食短缺之苦,百姓食不果腹,青黄不接时饿殍遍野。于是,李炎带领农家子弟,在富阳县全面推广番薯种植。他亲自深入田间,从选种、育苗到栽培、管理,耐心指导百姓种植方法。一番努力后,富阳县田间地头长满郁郁葱葱的番薯,彻底摆脱了粮食匮乏困境。
李炎深知农业是民生根本,不仅大力发展农业,还积极拓展养殖业。他四处寻访有经验的养殖户,邀请他们到富阳县传授技术,鼓励百姓养殖牛羊猪等家畜。在他的经营下,富阳县经济蓬勃发展,人口迅速增长,一度达到饱和。市场物资丰富,百姓生活逐渐富足。战争致使大量流民漂泊无依,李炎心怀仁慈,将流民引入富阳县,为他们搭建临时住所,发放食物衣物,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在此安家落户。李炎的善举引起宋高宗关注,获赏万两白银。对宋高宗而言,李炎解决了流民难题;对李炎来说,人口是宝贵资本,充足的番薯足以养活这些百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