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的标准,并非是官阶的高低,也并非是资历深浅。
而是必须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头脑灵活,也愿意接受新事物,并且在之前的演武或整编中,对三三制表现出较高领悟能力或认同感的将领。
齐路和锐字营的几名核心骨干,甚至是被打服后态度转变的许业绍,都被林羽纳入了初步的考察名单。
可仅仅依靠军中将领,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多数是擅长实战指挥,可在理论教学、文化传授方面,基本上就是短板了。
林羽则需要另一类人才。
文人。
并非是只懂得之乎者也,夸夸其谈的腐儒。
而是真正有学识,有见地,逻辑清晰,最好对于兵法韬略有所涉猎的读书人。
哪怕他们只是落魄的书生。
只要是有真才实学,林羽都愿意破格录用。
他授意李瑶,让听风楼在雍凉境内,秘密寻访符合条件的人才。
同时也放出风声,平西侯府不拘一格,重金招揽各类有识之士,参与讲武堂的建设。
消息一出,应者云集。
有失意多年的老秀才,有怀才不遇的落魄举人,甚至还有几位因战乱避祸于此,略懂算学和地理的杂学之士。
林羽一一进行面试。
他出的题目非常实际。
或是一道简单的算术应用题,考察其逻辑思维。
或是一张粗略的雍州地图,让其分析某处关隘的利弊。
或干脆就某个历史战例,让其阐述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番筛选下来,林羽最终确定了十余名人选。
其中,一位名为苏仪的落魄中年文士,给林羽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苏仪并非是雍凉本地人,据说是从江南流落而来。
其学识渊博,谈吐也不凡,尤其对历代战史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是时运不济,屡试不第。
林羽与他一番长谈,发现其思维开阔,不拘泥于古法,当即决定任命他为讲武堂的兵法教习兼文化总教习。
另一位名为柳宽的老者,则精通算学与堪舆之术,被林羽任命为算术与识图的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