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一支由实战将领与有识文人组成的教官团队,初步搭建完成。
在此时代,绝对是惊世骇俗之举。
将泥腿子出身的武夫,与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文士,放在一起共同执教?
传授杀伐之道?
许多人闻所未闻,私下里议论纷纷,觉得平西侯此举太过于荒唐。
林羽却是毫不在意。
他想要的,正是这种碰撞与融合。
以文人的理论知识,去系统化武将的实战经验。
再用武将的实践反馈,去修正文人的纸上谈兵。
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文武兼备,既懂战术又明事理的现代军官。
教官团队初步确定,接下来就是学员的选拔。
平西讲武堂第一期学员招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雍凉各处军营,甚至扩散到了民间。
与以往任何官学或军队选拔都不同,讲武堂的招生宣传上,明确写着几条颠覆性的标准:
不问出身,无论你是将门之后,还是农家子弟,甚至是曾经的流民,只要是符合条件,皆可报名。
不重资历,无论你是入伍多年的老兵,还是刚刚放下锄头的新卒,只要是潜力足够,皆有机会。
唯才是举,唯忠是用!
唯一的硬性要求,是必须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哪怕只能勉强认得几十个常用字,并且对平西侯怀有绝对的忠诚。
这几条标准,如在湖里投下了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对于那些出身寒门,却怀揣着建功立业梦想的年轻士兵而言,这无疑是天赐的绝佳良机!
他们有了一个仅凭能力和忠诚,就能改变命运的希望!
一时间,报名者络绎不绝。
有因为在之前演武中表现优异,被长官推荐来的锐字营新秀。
有在整编中展现出学习热情和潜力,被破格选送的普通士兵。
甚至还有一些在凤门关之战中表现优异的士卒,他们渴望以忠诚和努力,洗刷过去的污点,获得真正的认可。
最让林羽感到欣慰的是,在李瑶和地方官员的协助下,竟然真从收拢的流民中,发掘出了几个不错的好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