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这一病证,如同展开了一幅精心绘制的细腻画卷,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当我们聚焦于“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这一描述时,不禁要感叹中医对于疾病演变规律的敏锐洞察。
这里所说的“发汗已”,意味着患者已经历了发汗这一治疗手段,是希望通过发汗来驱散体内的病邪。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患者非但没有因此得到缓解,反而出现了“身灼热”的症状。这种身体灼热,不同于一般的发热,它更强烈、更持久,仿佛体内的火焰被不慎点燃,难以平息。这便是风温病的一个鲜明标志。
风温之邪,就像是一位轻盈的舞者,带着风邪的轻扬开泄、善行数变之性,它能够迅速穿梭于人体的经络之间,让人防不胜防。这种特性使得风温病往往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而与此同时,温邪的加入,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炽热与激情。温邪的温热炽盛,不仅让患者的体温飙升,更如同烈火烹油,易伤津耗气,使得人体内的阴液迅速蒸发,正气受损。这也是为什么风温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自汗出的症状,那种不因劳作、天热、衣着过暖或服用发散药物而自然汗出的现象,正是体内热邪逼迫津液外泄的直观表现。
此外,风温病还常常伴随着身重、多眠睡且鼻息鼾声重、语言难出等症状。身重可能是由于湿邪内蕴或热邪伤津所致,湿邪的黏滞与热邪的煎熬,让患者的身体感到沉重不堪;而多眠睡且鼻息鼾声重,则可能是体内热盛或正气已虚的反映,热邪扰神使人嗜睡,正气不足则呼吸声重;至于语言难出,则与热邪闭阻咽喉或正气不足、发音无力有关,热邪如同烈火封喉,让患者的声音变得沙哑甚至难以发出。
接下来说下寸关尺三部脉:寸脉”。寸脉位于手腕桡侧(即大拇指一侧)的近心端,大约距离手腕横纹一寸的位置。关脉位于寸脉与尺脉之间,是三部脉中的“中坚力量”。尺脉位于手腕桡侧的远心端,大约距离手腕横纹两寸的位置。
我们来说说左手的寸关尺三部脉。左手寸脉,通常被认为是心脉的所在地,它跳动的强弱、节律的快慢,往往能透露出心主血脉、心藏神的功能状态。左手关脉,则与肝木相应,反映了肝脏的疏泄功能以及气血的生发之机。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