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在探讨“东方肝脉,其形何似”这一中医理论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中医对于脏腑与脉象的独特认识。中医理论中,肝被赋予了“木”的属性,象征着生长、升发与条达,这与自然界的树木生长相类比,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肝者,木也,名厥阴”,这里的“厥阴”是中医对肝经的一种分类归属,与五行、阴阳学说紧密相连,反映了肝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这是对肝脉特征的经典描述。在中医脉诊中,脉象是医者通过手指触感来辨识体内气血运行状况的重要依据。肝脉的“微弦”意味着其搏动略带紧张感,如同琴弦轻弹,这反映了肝主疏泄、喜条达的特性;而“濡弱而长”则表明肝脉虽然有力但又不失柔和,且脉形相对较长,这体现了肝藏血、调节血量的功能。
原文: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在中医理论中,“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脉象与肝脏健康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我们来理解“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这里的“濡弱”脉象,指的是脉象柔和、略带无力,但在中医理论中,这并不意味着病态,反而可能是肝脏疾病向愈的一种表现。因为当肝脏功能逐渐恢复,气血调和,原本因肝病而紧绷的脉象自然会变得柔和,这反映了体内阴阳平衡、气血流畅的良好状态。
然而,“假令得纯弦脉者,死”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判断。纯弦脉,即脉象紧张如弦,毫无柔和之感,这往往预示着肝脏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在中医理论中,肝脏主疏泄、藏血,其脉象的紧张与否直接反映了肝脏的生理功能状态。当肝脏受到严重损害,气血运行受阻,脉象就会呈现出紧张、僵硬的特征,这是病情危重、预后不佳的征兆。
那么,何以知之呢?关键在于脉象的“弦直”特征。弦脉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病态,但当它变得过于紧张、缺乏柔和时,就提示了肝脏的严重损伤。这种脉象的变化,是中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