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脉象与疾病预后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探讨。问题中提到的“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其实蕴含了中医对季节、脉象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之间关系的独特认识。
我们来理解一下“二月”与“毛浮脉”的含义。二月,属于春季初期,万物复苏,自然界阳气初生,人体内的阳气也应随之升发。此时,正常的脉象应当是柔和而稍带濡润的,即所谓“濡弱”之脉,它反映了人体阳气升发而又不至于过亢的状态。
然而,问题中提到的却是“毛浮脉”。在中医脉象学中,“毛”脉通常指的是脉象轻浮而散,如同触摸到动物皮毛一般,缺乏应有的沉实与力度。这种脉象往往提示人体正气虚弱,阳气外散,不能内守。而“浮”脉则是指脉象轻按即得,浮于表面,同样反映了人体阳气外浮,不能深潜于内的状态。
将“二月”与“毛浮脉”结合起来看,二月本应阳气初生,脉象濡弱,但此时却出现了阳气外散、正气虚弱的毛浮脉,这显然是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季阳气升发,秋季阳气收敛。如果春季阳气不能很好地升发,反而外散,那么到了秋季阳气收敛之时,人体内的阳气将更加不足,难以抵御外界的寒邪,从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老师根据“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的脉象特征,推断出患者“至秋死”的预后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并不是绝对的,它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治疗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但无论如何,这一判断都体现了中医对脉象与疾病预后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原文: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相应,五脏六腑各有其归属,并通过脉象反映出其生理病理状态。“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便是对中医五行学说与脉象诊断相结合的生动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