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网游动漫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3章 (6)中医伤寒两感病:六经传变全解析(4/9)
”,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情节都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舞台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在中医理论中,“两感于寒”指的是病邪同时侵袭了表里两经,比如太阳经和少阴经。而“传经”则是指病邪在经络之间的传递和演变。至于“异气”,则是指除了外感病邪之外的其他致病因素,比如内伤情志、饮食不节等。

    当一个人没有同时被两种病邪侵袭(不两感于寒),病邪也没有在经络之间传递(更不传经),同时也没有其他致病因素加入(不加异气)时,那么他的病情就会相对简单和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人体正气的逐渐恢复和病邪的逐渐衰退,到了第七天,太阳经的病症就会开始减轻,头痛的症状也会有所缓解。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拉锯战”,人体正气和病邪之间在不断地斗争和较量。当正气占据上风时,病情就会逐渐好转;而当病邪占据上风时,病情就会加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人体正气能够最终战胜病邪。

    当然啦,这只是中医理论对病情发展的一种描述和预测。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因为个体差异、治疗干预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信心和耐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以期早日康复。

    总的来说,“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这句话是中医理论中对病情发展的一种乐观预测和积极态度。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身体的关注和照顾,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以维护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原文: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寸尺陷者,大危。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医经典《伤寒论》中关于疾病传变与衰退的描述。在《伤寒论》中,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等术语,代表了不同的病理状态和症状表现,它们与中医理论中的脏腑经络学说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