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网游动漫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一章 (19)脉微涩病人大汗大下致亡血阴阳失调(2/3)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痰浊积聚、水湿内停、食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初起等病证。

    8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症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症,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

    然而,若运用不当,尤其是针对体质虚弱的病人,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这里“大发其汗”和“数大下之”就是过度使用了发汗和泻下的方法,导致病人“亡血”,即大量失血或气血严重耗损。

    接下来,“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描述了病人病情的变化。由于气血大亏,机体阳气不足,病人自然会感到恶寒。但随后由于体内阴阳失衡,虚阳外浮,又可能出现发热的症状,且这种寒热往来可能无休止地交替出现。

    至于“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则进一步描绘了病人阴阳失调的极端表现。在炎热的夏季,由于体内阳气虚弱,病人反而希望穿着厚重的衣服来保暖;而在寒冷的冬季,由于虚阳外浮,病人可能感到燥热难耐,想要裸露身体来散热。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症状,根本原因在于医生治疗不当,导致病人气血大亏,阴阳失衡。因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必须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以及四时气候的变化,灵活运用八法,做到“辨证施治”,才能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这一说法,揭示了人体内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当阳气微弱时,人体会感到寒冷;而当阴气不足时,则可能出现发热的症状。这背后涉及到中医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

    对于“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的描述,我们可以理解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过度使用了发汗和泻下的方法。发汗过度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阳气微弱;而泻下过度则可能伤及阴气,使得阴气变得虚弱。这种治疗不当,往往会导致人体内阴阳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至于“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出发。五月是夏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