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网游动漫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一章 (19)脉微涩病人大汗大下致亡血阴阳失调(3/3)
开始,此时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旺盛,人体内的阳气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向外发散。然而,由于医生治疗不当,导致病人阳气内微,不能有效地抵抗外界的寒冷,尤其是在胃中这个人体阳气汇聚的重要部位,出现了虚冷的情况。因此,病人即使在外界气温较高的情况下,也会感到寒冷,想要穿着厚重的衣服来保暖。

    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关,这种关系在一年四季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我们谈及“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时,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十一月属于冬季,虽然外界气温寒冷,但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开始逐渐收敛,潜藏于内,人体内的阳气亦是如此。

    然而,当人体内阳气内敛的同时,如果阴气不足以与之相平衡,就可能出现“胃中烦热”的症状。这里的“胃中烦热”并非指胃本身有热邪,而是由于阴气内弱,无法制约阳气,使得阳气相对过盛,从而在胃这个人体阳气汇聚的重要部位表现出热象。这种热象会让病人感到不适,甚至想要裸露身体来散热,尽管外界环境实际上很寒冷。

    接下来,“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这句话,进一步揭示了病人病情的严重性。阴脉迟涩,意味着脉象缓慢而涩滞,这通常是阴血不足或血行不畅的表现。在中医理论中,阴血是滋养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当阴血不足时,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出现衰竭。因此,“故知血亡也”这一判断,实际上是对病人病情危重的警示。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了在十一月这个特定的时间背景下,由于人体内阴阳失衡,阴气不足,阳气相对过盛,导致胃中烦热,病人欲裸其身以散热的病理现象。同时,通过阴脉迟涩的脉象,我们可以推断出病人阴血不足,病情危重。这提醒我们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做到辨证施治,精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