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在中医的世界里,这段描述如同一幅细腻的人体状态画卷,让我们一窥古人对疾病的深刻洞察。
“脉阴阳俱紧者”,这里的“阴阳”在中医脉诊中通常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或浮沉等脉象属性,俱紧则意味着脉象紧张有力,可能反映了寒邪侵袭,正气与之抗争的激烈状态。
“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这看似与外感寒邪有所矛盾,因为寒邪一般被认为会导致津液凝滞,使得体内水分不易流动和蒸发。然而,在实际临床中,我们常会遇到寒邪束表而内里郁热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虽然体表受到寒邪的侵袭,毛孔闭塞,汗液无法排出,但体内的热气却因此被郁闭在内,无法发散。这种内热可能导致津液分布不均,使得口唇虽受外寒影响,但局部津液仍可能因内热而蒸发过快,表现出干燥之象。
“蜷卧足冷”则是典型的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的表现。阳气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当阳气不足时,身体各部位无法得到足够的温暖,尤其是足部这种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更容易出现寒冷感。为了保暖,身体本能地会采取蜷缩的姿势,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鼻中涕出”是外感风寒的常见症状之一。当人体受到寒邪侵袭时,鼻窍作为与外界相通的门户,往往首当其冲。寒邪侵袭鼻窍,导致鼻窍失和,肺气不宣,清涕因此自流。这种清涕通常质地较稀,颜色偏白,与体内阳气不足、津液凝滞有关。
其次,“舌苔滑腻”这一症状,在中医中通常被视为体内有湿邪或痰饮的表现。这里的“苔”指的是舌面上的一层薄白物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薄而均匀的。但当体内湿邪内生或痰饮积聚时,舌苔就会变得滑腻,甚至可能呈现出厚腻、黄腻等不同形态。这种舌苔的变化,反映了体内津液代谢的异常,与寒邪束表、津液凝滞导致的水液运化不畅有关。
综合来看,这段描述中的症状可能与寒邪束表、津液凝滞以及湿邪内生等多种病理因素有关。在治疗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解表散寒、宣肺通窍、利湿化痰等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调和阴阳、恢复健康的目的。
至于“勿妄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