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伏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这句话对疾病的诊断与预测进行了描述。在中医理论中,“以意候之”强调的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自身的医学知识和经验,来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变化趋势。现在,我们逐句来解析这段文字。
“伏之病,以意候之。”意味着对于出现的病症,医生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直觉来进行诊断。
“今月之内,欲有伏气。”这里的“伏气”指的是潜藏于体内、尚未发作的病邪之气。古人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观察天时的变化,可以预测人体内病邪的发作情况。这句话意味着在这个月内,患者可能会有伏气发作的情况。
“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如果患者之前就有伏气存在,那么就需要通过切脉来进一步诊断。切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感受患者脉搏的跳动情况,可以了解患者体内气血的运行状态和脏腑的功能情况。
“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如果患者的脉象微弱,那么可能会出现喉咙疼痛的症状,但这种疼痛并不是喉痹(一种以咽喉肿痛、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这里的描述提示我们,脉象微弱可能意味着患者体内正气不足,邪气相对亢盛,从而引发喉咙疼痛等症状。
“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患者自述咽中疼痛,并且现在又有腹泻的症状。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患者的症状表现,咽中疼痛和腹泻可能都是伏气发作的表现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腹泻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而脾胃功能的强弱又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正气和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描述了一个可能患有伏气病的患者,通过医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天时变化和患者自身的症状表现,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和预测。
原文: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人恐怖者,其脉何状?”这一问题,古人通过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