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在中医理论中,寸口脉(通常指手腕处的桡动脉)的浮沉、大小、位置等特征,都是判断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情况的重要依据。
“寸口脉浮而大”,这里的“浮”指的是脉象轻按即得,如浮在水面之上,通常与外感病邪、正气不足有关;“大”则指的是脉象宽大有力,往往与体内实证、热证相关。所以,“浮为虚,大为实”,这句话概括了脉象浮与大所可能代表的虚实两种不同体质或病理状态。
“在尺为关,在寸为格”。这里的“尺”和“寸”指的是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尺部靠近手腕,寸部靠近手掌方向。如果脉象在尺部表现出异常(如过于沉涩或有力),可能与下焦(如肾、膀胱等)气机不畅、水道受阻有关,即“关则不得小便”;而在寸部出现异常(如脉象亢进或上逆),则可能与上焦(如心、肺等)气机逆乱、胃气上逆相关,即“格则吐逆”。
这句话通过寸口脉象的细微变化,揭示了人体内不同脏腑、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反应,体现了中医诊断学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尤其是切脉诊断的深刻内涵。在实际应用中,医生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原文: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趺阳脉”是一个特定的诊断部位,通常指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其脉象可以反映脾胃等脏腑的功能状态。对于“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这一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趺阳脉伏而涩”指的是趺阳脉的脉象呈现出伏而涩的特点。其中,“伏”指的是脉象深按始得,甚至按之无有,这通常与阳气内伏、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涩”则是指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这往往与气血瘀滞、津液不足相关。
“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是对“伏”脉病理意义的进一步阐述。当趺阳脉呈现伏象时,可能意味着脾胃阳气内伏,气机不畅,导致胃气上逆,从而引发呕吐症状;同时,脾胃功能受损,水谷难以运化,出现消化不良、食积等症状。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