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的阳气不外泄,以此来抵御外界的严寒。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人体就不会因为受到寒冷侵袭而生病。
然而,如果人体没有做好这种适应性的调整,而是“触冒之者”,即直接暴露在严寒之中,那么就可能会患上伤寒病。伤寒病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由外感寒邪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
此外,这段话还提到了“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这意味着不仅冬季的严寒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其他季节的气候变化同样也可能导致人体生病。只不过,相对于其他季节的气候变化来说,冬季的严寒更为剧烈和直接,因此更容易引起人体的强烈反应和疾病。
最后,“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伤寒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在中医理论中,伤寒病被认为是一种由外感寒邪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其病情往往较重且易于传变,因此需要特别加以防治。
原文: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热极重于温也。
在中医理论中,“伤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人体感受外界寒邪后所引发的疾病。这句话所描述的,正是伤寒病发病的两种不同情况。
首先,“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人体在感受寒邪后立刻发病,那么这种疾病就被称为“伤寒”。伤寒病的典型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因为寒邪侵袭人体后,人体的正气与寒邪进行抗争,导致人体出现发热等症状。
然后,“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热极重于温也”,这句话则描述了另一种情况。如果人体在感受寒邪后并没有立刻发病,那么寒邪就会潜伏在人体的肌肤之间,形成一种“寒毒”。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外界气候发生变化时,这种寒毒就会在不同的季节引发不同的疾病。
具体来说,如果寒毒潜伏到春季时发病,那么就会引发“温病”。温病的症状与伤寒有所不同,它通常表现为发热、口渴、烦躁、舌红苔黄等,这是因为春季气候温暖,寒毒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开始化热,导致人体出现发热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