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网游动漫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3章 (4)解读土地温凉与物性刚柔,揭秘两感伤寒之秘(2/2)
时,医者不仅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体征,还要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考虑病因、病机与治法,做到“两审”——即审慎地审查病情与治法,以确保诊疗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这种严谨的诊疗态度,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精髓所在。

    原文: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伤寒”这一病症的论述颇为丰富且深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里的“伤寒”并非现代医学中所指的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而是中医对一类外感病症的统称,主要指的是人体感受寒邪后所引发的系列病理变化。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这句话揭示了中医对于外感寒邪后病理变化的基本认识。中医认为,寒邪侵袭人体后,若正气不虚,则寒邪可化为热邪,表现出热症的症状,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我调节和驱邪外出的能力,当寒邪侵入时,机体会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将寒邪转化为热邪,并试图将其排出体外。因此,即使热势较盛,只要正气尚足,病情虽有起伏,但通常不会危及生命。

    然而,“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这句话则进一步强调了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不良的情况。所谓“两感于寒”,指的是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或寒邪直接侵袭人体深层(如少阴经),导致病情复杂且严重。这种情况下,由于正气严重受损,机体驱邪外出的能力大大减弱,病情往往呈现出危重态势,治疗难度极大,愈后往往不佳。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这些论述,是基于古代医学家长期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局限性。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些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诊疗服务。

    总之,中医对于“伤寒”病症的论述,既体现了古人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今天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面对疾病时,我们应保持敬畏之心,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