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
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理论,是对伤寒病症病因及其发展过程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在中医理论中,伤寒通常指的是由外感风寒邪气引起的疾病。下面,我将从中医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较为严肃的科普解释。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这句话意味着伤寒病症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人体遭受了风寒邪气的侵袭而引发的。在中医看来,风寒邪气是外感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它们能够侵入人体,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伤寒病症的发展过程。起初,风寒邪气主要侵袭人体的肌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表证”。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表症症状。如果此时未能及时驱邪外出,或者驱邪不力,风寒邪气就会继续深入,进入人体的脏腑经络,形成“里证”。一旦风寒邪气深入里层,就很难再通过简单的温覆(即保暖措施)等方法使其消散了。
“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这句话虽然表面上看似与前面的描述有些矛盾,但实际上是在强调温覆等保暖措施在伤寒初起、邪气尚浅时的重要性。如果风寒邪气刚刚侵袭人体,还未深入里层,此时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如加盖衣被、饮用热汤等,确实有助于驱邪外出,使病情得到缓解。但是,一旦邪气深入,单纯的保暖措施就难以奏效了。
原文: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理论,是对中医治病原则的一种高度概括。它告诉我们,在治疗疾病时,如果患者的病症并非由内在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而是由于外感邪气(如风、寒、暑、湿等)侵袭体表所致,那么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当首先解决表证,即先解表,然后再根据病情需要,考虑是否使用攻下的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解表与攻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它们都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使病邪得以排出,从而恢复健康。
解表,顾名思义,就是解除人体表面的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