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网游动漫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3章 (8)风寒起因,表里分治,安全除病根(3/5)
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表证和里证两大类。表证主要指的是病邪侵袭人体肌表,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而里证则是指病邪深入脏腑,出现高热、口渴、便秘、腹胀等症状。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患者的表证已经解除,即外感邪气已经排出体外,但体内的病邪或病理产物(如燥屎)仍未消除,且出现腹部胀满、疼痛、坚硬,以及大便干燥等症状,此时可以考虑使用攻下的方法来治疗。这里的“除下之”指的就是使用泻下药物,使体内的病邪或病理产物得以排出。

    “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则进一步强调了攻下治疗的时机。即使患者的里证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如四五日),只要病情符合攻下的指征,及时使用攻下方法,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这是因为,在中医看来,及时排出体内的病邪或病理产物,有助于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病情的好转。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攻下治疗并非随意使用,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在使用攻下药物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

    总之,这句话是对中医临床实践中,关于表里证治疗原则的一种具体阐述。它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要全面分析病情,明确病因病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也需要注意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原文: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这句话是对错误治疗原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一种深刻揭示。它告诉我们,如果患者的病情并不适合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疗,而医生却错误地采用了攻下手段,那么将会引发一系列复杂且严重的病变。

    在中医理论中,“若不宜下,而便攻之”这一说法,深刻地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严谨性和原则性。这里所说的“下”,指的是中医治法中的攻下法,即通过泻下、利尿、逐水等方法,使体内的病邪或病理产物得以排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并非所有的病症都适合使用攻下法。

    当患者的病症并不属于里实症,也就是说,病邪